`
haoningabc
  • 浏览: 1443729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北京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epoll的两种模式

阅读更多

linux异步IO浅析
http://hi.baidu.com/_kouu/blog/item/e225f67b337841f42f73b341.html

epoll有两种模式,Edge Triggered(简称ET) 和 Level Triggered(简称LT).在采用这两种模式时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ET模式,那么仅当状态发生变化时才会通知,而采用LT模式类似于原来的select/poll操作,只要还有没有处理的事件就会一直通知.

以代码来说明问题:
首先给出server的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每次accept的连接,加入可读集的时候采用的都是ET模式,而且接收缓冲区是5字节的,也就是每次只接收5字节的数据: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ys/epoll.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errno.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LINE 5
#define OPEN_MAX 100
#define LISTENQ 20
#define SERV_PORT 5000
#define INFTIM 1000

void setnonblocking(int sock)
{
    int opts;
    opts=fcntl(sock,F_GETFL);
    if(opts<0)
    {
        perror("fcntl(sock,GETFL)");
        exit(1);
    }
    opts = opts|O_NONBLOCK;
    if(fcntl(sock,F_SETFL,opts)<0)
    {
        perror("fcntl(sock,SETFL,opts)");
        exit(1);
    }   
}

int main()
{
    int i, maxi, listenfd, connfd, sockfd,epfd,nfds;
    ssize_t n;
    char line[MAXLINE];
    socklen_t clilen;
    //声明epoll_event结构体的变量,ev用于注册事件,数组用于回传要处理的事件
    struct epoll_event ev,events[20];
    //生成用于处理accept的epoll专用的文件描述符
    epfd=epoll_create(256);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addr;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listen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把socket设置为非阻塞方式
    //setnonblocking(listenfd);
    //设置与要处理的事件相关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listenfd;
    //设置要处理的事件类型
    ev.events=EPOLLIN|EPOLLET;
    //ev.events=EPOLLIN;
    //注册epoll事件
    epoll_ctl(epfd,EPOLL_CTL_ADD,listenfd,&ev);
    bzero(&serveraddr, sizeof(serveraddr));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char *local_addr="127.0.0.1";
    inet_aton(local_addr,&(serveraddr.sin_addr));//htons(SERV_PORT);
    serveraddr.sin_port=htons(SERV_PORT);
    bind(listenfd,(sockaddr *)&serveraddr, sizeof(serveraddr));
    listen(listenfd, LISTENQ);
    maxi = 0;
    for ( ; ; ) {
        //等待epoll事件的发生
        nfds=epoll_wait(epfd,events,20,500);
        //处理所发生的所有事件     
        for(i=0;i<nfds;++i)
        {
            if(events[i].data.fd==listenfd)
            {
                connfd = accept(listenfd,(sockaddr *)&clientaddr, &clilen);
                if(connfd<0){
                    perror("connfd<0");
                    exit(1);
                }
                //setnonblocking(connfd);
                char *str = inet_ntoa(clientaddr.sin_addr);
                cout << "accapt a connection from " << str << endl;
                //设置用于读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connfd;
                //设置用于注测的读操作事件
                ev.events=EPOLLIN|EPOLLET;
                //ev.events=EPOLLIN;
                //注册ev
                epoll_ctl(epfd,EPOLL_CTL_ADD,connfd,&ev);
            }
            else if(events[i].events&EPOLLIN)
            {
                cout << "EPOLLIN" << endl;
                if ( (sockfd = events[i].data.fd) < 0) 
                    continue;
                if ( (n = read(sockfd, line, MAXLINE)) < 0) {
                    if (errno == ECONNRESET) {
                        close(sockfd);
                        events[i].data.fd = -1;
                    } else
                        std::cout<<"readline error"<<std::endl;
                } else if (n == 0) {
                    close(sockfd);
                    events[i].data.fd = -1;
                }
                line[n] = '\0';
                cout << "read " << line << endl;
                //设置用于写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sockfd;
                //设置用于注测的写操作事件
                ev.events=EPOLLOUT|EPOLLET;
                //修改sockfd上要处理的事件为EPOLLOUT
                //epoll_ctl(epfd,EPOLL_CTL_MOD,sockfd,&ev);
            }
            else if(events[i].events&EPOLLOUT)
            {   
                sockfd = events[i].data.fd;
                write(sockfd, line, n);
                //设置用于读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sockfd;
                //设置用于注测的读操作事件
                ev.events=EPOLLIN|EPOLLET;
                //修改sockfd上要处理的事件为EPOLIN
                epoll_ctl(epfd,EPOLL_CTL_MOD,sockfd,&ev);
            }
        }
    }
    return 0;
}


下面给出测试所用的Perl写的client端,在client中发送10字节的数据,同时让client在发送完数据之后进入死循环, 也就是在发送完之后连接的状态不发生改变--既不再发送数据, 也不关闭连接,这样才能观察出server的状态:
#!/usr/bin/perl

use IO::Socket;

my $host = "127.0.0.1";
my $port = 5000;

my $socket = IO::Socket::INET->new("$host:$port") or die "create socket error $@";
my $msg_out = "1234567890";
print $socket $msg_out;
print "now send over, go to sleep \n";

while (1)
{
    sleep(1);
}

运行server和client发现,server仅仅读取了5字节的数据,而client其实发送了10字节的数据,也就是说,server仅当第一次监听到了EPOLLIN事件,由于没有读取完数据,而且采用的是ET模式,状态在此之后不发生变化,因此server再也接收不到EPOLLIN事件了.
(友情提示:上面的这个测试客户端,当你关闭它的时候会再次出发IO可读事件给server,此时server就会去读取剩下的5字节数据了,但是这一事件与前面描述的ET性质并不矛盾.)

如果我们把client改为这样:
#!/usr/bin/perl

use IO::Socket;

my $host = "127.0.0.1";
my $port = 5000;

my $socket = IO::Socket::INET->new("$host:$port") or die "create socket error $@";
my $msg_out = "1234567890";
print $socket $msg_out;
print "now send over, go to sleep \n";
sleep(5);
print "5 second gone send another line\n";
print $socket $msg_out;

while (1)
{
    sleep(1);
}


可以发现,在server接收完5字节的数据之后一直监听不到client的事件,而当client休眠5秒之后重新发送数据,server再次监听到了变化,只不过因为只是读取了5个字节,仍然有10个字节的数据(client第二次发送的数据)没有接收完.

如果上面的实验中,对accept的socket都采用的是LT模式,那么只要还有数据留在buffer中,server就会继续得到通知,读者可以自行改动代码进行实验.

基于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ET模式仅当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才获得通知,这里所谓的状态的变化并不包括缓冲区中还有未处理的数据,也就是说,如果要采用ET模式,需要一直read/write直到出错为止,很多人反映为什么采用ET模式只接收了一部分数据就再也得不到通知了,大多因为这样;而LT模式是只要有数据没有处理就会一直通知下去的.
补充说明一下这里一直强调的"状态变化"是什么:

1)对于监听可读事件时,如果是socket是监听socket,那么当有新的主动连接到来为状态发生变化;对一般的socket而言,协议栈中相应的缓冲区有新的数据为状态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在一个时间同时接收了N个连接(N>1),但是监听socket只accept了一个连接,那么其它未 accept的连接将不会在ET模式下给监听socket发出通知,此时状态不发生变化;对于一般的socket,就如例子中而言,如果对应的缓冲区本身已经有了N字节的数据,而只取出了小于N字节的数据,那么残存的数据不会造成状态发生变化.

2)对于监听可写事件时,同理可推,不再详述.

而不论是监听可读还是可写,对方关闭socket连接都将造成状态发生变化,比如在例子中,如果强行中断client脚本,也就是主动中断了socket连接,那么都将造成server端发生状态的变化,从而server得到通知,将已经在本方缓冲区中的数据读出.

把前面的描述可以总结如下:仅当对方的动作(发出数据,关闭连接等)造成的事件才能导致状态发生变化,而本方协议栈中已经处理的事件(包括接收了对方的数据,接收了对方的主动连接请求)并不是造成状态发生变化的必要条件,状态变化一定是对方造成的.所以在ET模式下的,必须一直处理到出错或者完全处理完毕,才能进行下一个动作,否则可能会发生错误.

另外,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阐述一些基本的网络编程概念.首先,连接的两端中,一端发送成功并不代表着对方上层应用程序接收成功, 就拿上面的client测试程序来说,10字节的数据已经发送成功,但是上层的server并没有调用read读取数据,因此发送成功仅仅说明了数据被对方的协议栈接收存放在了相应的buffer中,而上层的应用程序是否接收了这部分数据不得而知;同样的,读取数据时也只代表着本方协议栈的对应buffer中有数据可读,而此时时候在对端是否在发送数据也不得而知.




epoll精髓
在linux的网络编程中,很长的时间都在使用select来做事件触发。在linux新的内核中,有了一种替换它的机制,就是epoll。
相比于select,epoll最大的好处在于它不会随着监听fd数目的增长而降低效率。因为在内核中的select实现中,它是采用轮询来处理的,轮询的fd数目越多,自然耗时越多。并且,在linux/posix_types.h头文件有这样的声明:
#define __FD_SETSIZE    1024
表示select最多同时监听1024个fd,当然,可以通过修改头文件再重编译内核来扩大这个数目,但这似乎并不治本。

epoll的接口非常简单,一共就三个函数:
1.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创建一个epoll的句柄,size用来告诉内核这个监听的数目一共有多大。这个参数不同于select()中的第一个参数,给出最大监听的fd+1的值。需要注意的是,当创建好epoll句柄后,它就是会占用一个fd值,在linux下如果查看/proc/进程id/fd/,是能够看到这个fd的,所以在使用完epoll后,必须调用close()关闭,否则可能导致fd被耗尽。


2.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epoll的事件注册函数,它不同与select()是在监听事件时告诉内核要监听什么类型的事件,而是在这里先注册要监听的事件类型。第一个参数是epoll_create()的返回值,第二个参数表示动作,用三个宏来表示:
EPOLL_CTL_ADD:注册新的fd到epfd中;
EPOLL_CTL_MOD:修改已经注册的fd的监听事件;
EPOLL_CTL_DEL:从epfd中删除一个fd;
第三个参数是需要监听的fd,第四个参数是告诉内核需要监听什么事,struct epoll_event结构如下: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
};


events可以是以下几个宏的集合:
EPOLLIN :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读(包括对端SOCKET正常关闭);
EPOLLOUT: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写;
EPOLLPRI: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有紧急的数据可读(这里应该表示有带外数据到来);
EPOLLERR: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发生错误;
EPOLLHUP: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被挂断;
EPOLLET: 将EPOLL设为边缘触发(Edge Triggered)模式,这是相对于水平触发(Level Triggered)来说的。
EPOLLONESHOT:只监听一次事件,当监听完这次事件之后,如果还需要继续监听这个socket的话,需要再次把这个socket加入到EPOLL队列里


3.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等待事件的产生,类似于select()调用。参数events用来从内核得到事件的集合,maxevents告之内核这个events有多大,这个maxevents的值不能大于创建epoll_create()时的size,参数timeout是超时时间(毫秒,0会立即返回,-1将不确定,也有说法说是永久阻塞)。该函数返回需要处理的事件数目,如返回0表示已超时。

--------------------------------------------------------------------------------------------

从man手册中,得到ET和LT的具体描述如下

EPOLL事件有两种模型:
Edge Triggered (ET)
Level Triggered (LT)

假如有这样一个例子:
1. 我们已经把一个用来从管道中读取数据的文件句柄(RFD)添加到epoll描述符
2. 这个时候从管道的另一端被写入了2KB的数据
3. 调用epoll_wait(2),并且它会返回RFD,说明它已经准备好读取操作
4. 然后我们读取了1KB的数据
5. 调用epoll_wait(2)......

Edge Triggered 工作模式:
如果我们在第1步将RFD添加到epoll描述符的时候使用了EPOLLET标志,那么在第5步调用epoll_wait(2)之后将有可能会挂起,因为剩余的数据还存在于文件的输入缓冲区内,而且数据发出端还在等待一个针对已经发出数据的反馈信息。只有在监视的文件句柄上发生了某个事件的时候 ET 工作模式才会汇报事件。因此在第5步的时候,调用者可能会放弃等待仍在存在于文件输入缓冲区内的剩余数据。在上面的例子中,会有一个事件产生在RFD句柄上,因为在第2步执行了一个写操作,然后,事件将会在第3步被销毁。因为第4步的读取操作没有读空文件输入缓冲区内的数据,因此我们在第5步调用 epoll_wait(2)完成后,是否挂起是不确定的。epoll工作在ET模式的时候,必须使用非阻塞套接口,以避免由于一个文件句柄的阻塞读/阻塞写操作把处理多个文件描述符的任务饿死。最好以下面的方式调用ET模式的epoll接口,在后面会介绍避免可能的缺陷。
   i    基于非阻塞文件句柄
   ii   只有当read(2)或者write(2)返回EAGAIN时才需要挂起,等待。但这并不是说每次read()时都需要循环读,直到读到产生一个EAGAIN才认为此次事件处理完成,当read()返回的读到的数据长度小于请求的数据长度时,就可以确定此时缓冲中已没有数据了,也就可以认为此事读事件已处理完成。

Level Triggered 工作模式
相反的,以LT方式调用epoll接口的时候,它就相当于一个速度比较快的poll(2),并且无论后面的数据是否被使用,因此他们具有同样的职能。因为即使使用ET模式的epoll,在收到多个chunk的数据的时候仍然会产生多个事件。调用者可以设定EPOLLONESHOT标志,在 epoll_wait(2)收到事件后epoll会与事件关联的文件句柄从epoll描述符中禁止掉。因此当EPOLLONESHOT设定后,使用带有 EPOLL_CTL_MOD标志的epoll_ctl(2)处理文件句柄就成为调用者必须作的事情。


然后详细解释ET, LT:

LT(level triggered)是缺省的工作方式,并且同时支持block和no-block socket.在这种做法中,内核告诉你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了,然后你可以对这个就绪的fd进行IO操作。如果你不作任何操作,内核还是会继续通知你的,所以,这种模式编程出错误可能性要小一点。传统的select/poll都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ET(edge-triggered)是高速工作方式,只支持no-block socket。在这种模式下,当描述符从未就绪变为就绪时,内核通过epoll告诉你。然后它会假设你知道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并且不会再为那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更多的就绪通知,直到你做了某些操作导致那个文件描述符不再为就绪状态了(比如,你在发送,接收或者接收请求,或者发送接收的数据少于一定量时导致了一个EWOULDBLOCK 错误)。但是请注意,如果一直不对这个fd作IO操作(从而导致它再次变成未就绪),内核不会发送更多的通知(only once),不过在TCP协议中,ET模式的加速效用仍需要更多的benchmark确认(这句话不理解)。

在许多测试中我们会看到如果没有大量的idle -connection或者dead-connection,epoll的效率并不会比select/poll高很多,但是当我们遇到大量的idle- connection(例如WAN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慢速连接),就会发现epoll的效率大大高于select/poll。(未测试)



另外,当使用epoll的ET模型来工作时,当产生了一个EPOLLIN事件后,
读数据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当recv()返回的大小如果等于请求的大小,那么很有可能是缓冲区还有数据未读完,也意味着该次事件还没有处理完,所以还需要再次读取:
while(rs)
{
  buflen = recv(activeevents[i].data.fd, buf, sizeof(buf), 0);
  if(buflen < 0)
  {
    // 由于是非阻塞的模式,所以当errno为EAGAIN时,表示当前缓冲区已无数据可读
    // 在这里就当作是该次事件已处理处.
    if(errno == EAGAIN)
     break;
    else
     return;
   }
   else if(buflen == 0)
   {
     // 这里表示对端的socket已正常关闭.
   }
   if(buflen == sizeof(buf)
     rs = 1;   // 需要再次读取
   else
     rs = 0;
}



还有,假如发送端流量大于接收端的流量(意思是epoll所在的程序读比转发的socket要快),由于是非阻塞的socket,那么send()函数虽然返回,但实际缓冲区的数据并未真正发给接收端,这样不断的读和发,当缓冲区满后会产生EAGAIN错误(参考man send),同时,不理会这次请求发送的数据.所以,需要封装socket_send()的函数用来处理这种情况,该函数会尽量将数据写完再返回,返回-1表示出错。在socket_send()内部,当写缓冲已满(send()返回-1,且errno为EAGAIN),那么会等待后再重试.这种方式并不很完美,在理论上可能会长时间的阻塞在socket_send()内部,但暂没有更好的办法.

ssize_t socket_send(int sockfd, const char* buffer, size_t buflen)
{
  ssize_t tmp;
  size_t total = buflen;
  const char *p = buffer;

  while(1)
  {
    tmp = send(sockfd, p, total, 0);
    if(tmp < 0)
    {
      // 当send收到信号时,可以继续写,但这里返回-1.
      if(errno == EINTR)
        return -1;

      // 当socket是非阻塞时,如返回此错误,表示写缓冲队列已满,
      // 在这里做延时后再重试.
      if(errno == EAGAIN)
      {
        usleep(1000);
        continue;
      }

      return -1;
    }

    if((size_t)tmp == total)
      return buflen;

    total -= tmp;
    p += tmp;
  }

  return tmp;
}







在linux的网络编程中,很长的时间都在使用select来做事件触发。在linux新的内核中,有了一种替换它的机制,就是epoll。
相比于select,epoll最大的好处在于它不会随着监听fd数目的增长而降低效率。因为在内核中的select实现中,它是采用轮询来处理的,轮询的fd数目越多,自然耗时越多。并且,在linux/posix_types.h头文件有这样的声明:
#define __FD_SETSIZE    1024
表示select最多同时监听1024个fd,当然,可以通过修改头文件再重编译内核来扩大这个数目,但这似乎并不治本。

epoll的接口非常简单,一共就三个函数:
1.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创建一个epoll的句柄,size用来告诉内核这个监听的数目一共有多大。这个参数不同于select()中的第一个参数,给出最大监听的fd+1的值。需要注意的是,当创建好epoll句柄后,它就是会占用一个fd值,在linux下如果查看/proc/进程id/fd/,是能够看到这个fd的,所以在使用完epoll后,必须调用close()关闭,否则可能导致fd被耗尽。


2.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epoll的事件注册函数,它不同与select()是在监听事件时告诉内核要监听什么类型的事件,而是在这里先注册要监听的事件类型。第一个参数是epoll_create()的返回值,第二个参数表示动作,用三个宏来表示:
EPOLL_CTL_ADD:注册新的fd到epfd中;
EPOLL_CTL_MOD:修改已经注册的fd的监听事件;
EPOLL_CTL_DEL:从epfd中删除一个fd;
第三个参数是需要监听的fd,第四个参数是告诉内核需要监听什么事,struct epoll_event结构如下: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 
}; 


events可以是以下几个宏的集合:
EPOLLIN :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读(包括对端SOCKET正常关闭);
EPOLLOUT: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写;
EPOLLPRI: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有紧急的数据可读(这里应该表示有带外数据到来);
EPOLLERR: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发生错误;
EPOLLHUP: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被挂断;
EPOLLET: 将EPOLL设为边缘触发(Edge Triggered)模式,这是相对于水平触发(Level Triggered)来说的。
EPOLLONESHOT:只监听一次事件,当监听完这次事件之后,如果还需要继续监听这个socket的话,需要再次把这个socket加入到EPOLL队列里


3.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等待事件的产生,类似于select()调用。参数events用来从内核得到事件的集合,maxevents告之内核这个events有多大,这个maxevents的值不能大于创建epoll_create()时的size,参数timeout是超时时间(毫秒,0会立即返回,-1将不确定,也有说法说是永久阻塞)。该函数返回需要处理的事件数目,如返回0表示已超时。

--------------------------------------------------------------------------------------------

从man手册中,得到ET和LT的具体描述如下

EPOLL事件有两种模型:
Edge Triggered (ET)
Level Triggered (LT)

假如有这样一个例子:
1. 我们已经把一个用来从管道中读取数据的文件句柄(RFD)添加到epoll描述符
2. 这个时候从管道的另一端被写入了2KB的数据
3. 调用epoll_wait(2),并且它会返回RFD,说明它已经准备好读取操作
4. 然后我们读取了1KB的数据
5. 调用epoll_wait(2)......

Edge Triggered 工作模式:
如果我们在第1步将RFD添加到epoll描述符的时候使用了EPOLLET标志,那么在第5步调用epoll_wait(2)之后将有可能会挂起,因为剩余的数据还存在于文件的输入缓冲区内,而且数据发出端还在等待一个针对已经发出数据的反馈信息。只有在监视的文件句柄上发生了某个事件的时候 ET 工作模式才会汇报事件。因此在第5步的时候,调用者可能会放弃等待仍在存在于文件输入缓冲区内的剩余数据。在上面的例子中,会有一个事件产生在RFD句柄上,因为在第2步执行了一个写操作,然后,事件将会在第3步被销毁。因为第4步的读取操作没有读空文件输入缓冲区内的数据,因此我们在第5步调用 epoll_wait(2)完成后,是否挂起是不确定的。epoll工作在ET模式的时候,必须使用非阻塞套接口,以避免由于一个文件句柄的阻塞读/阻塞写操作把处理多个文件描述符的任务饿死。最好以下面的方式调用ET模式的epoll接口,在后面会介绍避免可能的缺陷。
   i    基于非阻塞文件句柄
   ii   只有当read(2)或者write(2)返回EAGAIN时才需要挂起,等待。但这并不是说每次read()时都需要循环读,直到读到产生一个EAGAIN才认为此次事件处理完成,当read()返回的读到的数据长度小于请求的数据长度时,就可以确定此时缓冲中已没有数据了,也就可以认为此事读事件已处理完成。

Level Triggered 工作模式
相反的,以LT方式调用epoll接口的时候,它就相当于一个速度比较快的poll(2),并且无论后面的数据是否被使用,因此他们具有同样的职能。因为即使使用ET模式的epoll,在收到多个chunk的数据的时候仍然会产生多个事件。调用者可以设定EPOLLONESHOT标志,在 epoll_wait(2)收到事件后epoll会与事件关联的文件句柄从epoll描述符中禁止掉。因此当EPOLLONESHOT设定后,使用带有 EPOLL_CTL_MOD标志的epoll_ctl(2)处理文件句柄就成为调用者必须作的事情。


然后详细解释ET, LT:

LT(level triggered)是缺省的工作方式,并且同时支持block和no-block socket.在这种做法中,内核告诉你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了,然后你可以对这个就绪的fd进行IO操作。如果你不作任何操作,内核还是会继续通知你的,所以,这种模式编程出错误可能性要小一点。传统的select/poll都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ET(edge-triggered)是高速工作方式,只支持no-block socket。在这种模式下,当描述符从未就绪变为就绪时,内核通过epoll告诉你。然后它会假设你知道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并且不会再为那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更多的就绪通知,直到你做了某些操作导致那个文件描述符不再为就绪状态了(比如,你在发送,接收或者接收请求,或者发送接收的数据少于一定量时导致了一个EWOULDBLOCK 错误)。但是请注意,如果一直不对这个fd作IO操作(从而导致它再次变成未就绪),内核不会发送更多的通知(only once),不过在TCP协议中,ET模式的加速效用仍需要更多的benchmark确认(这句话不理解)。

在许多测试中我们会看到如果没有大量的idle -connection或者dead-connection,epoll的效率并不会比select/poll高很多,但是当我们遇到大量的idle- connection(例如WAN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慢速连接),就会发现epoll的效率大大高于select/poll。(未测试)



另外,当使用epoll的ET模型来工作时,当产生了一个EPOLLIN事件后,
读数据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当recv()返回的大小如果等于请求的大小,那么很有可能是缓冲区还有数据未读完,也意味着该次事件还没有处理完,所以还需要再次读取:
while(rs) 
{ 
  buflen = recv(activeevents[i].data.fd, buf, sizeof(buf), 0); 
  if(buflen < 0) 
  { 
    // 由于是非阻塞的模式,所以当errno为EAGAIN时,表示当前缓冲区已无数据可读 
    // 在这里就当作是该次事件已处理处. 
    if(errno == EAGAIN) 
     break; 
    else 
     return; 
   } 
   else if(buflen == 0) 
   { 
     // 这里表示对端的socket已正常关闭. 
   } 
   if(buflen == sizeof(buf) 
     rs = 1;   // 需要再次读取 
   else 
     rs = 0; 
} 



还有,假如发送端流量大于接收端的流量(意思是epoll所在的程序读比转发的socket要快),由于是非阻塞的socket,那么send()函数虽然返回,但实际缓冲区的数据并未真正发给接收端,这样不断的读和发,当缓冲区满后会产生EAGAIN错误(参考man send),同时,不理会这次请求发送的数据.所以,需要封装socket_send()的函数用来处理这种情况,该函数会尽量将数据写完再返回,返回-1表示出错。在socket_send()内部,当写缓冲已满(send()返回-1,且errno为EAGAIN),那么会等待后再重试.这种方式并不很完美,在理论上可能会长时间的阻塞在socket_send()内部,但暂没有更好的办法.

ssize_t socket_send(int sockfd, const char* buffer, size_t buflen) 
{ 
  ssize_t tmp; 
  size_t total = buflen; 
  const char *p = buffer; 

  while(1) 
  { 
    tmp = send(sockfd, p, total, 0); 
    if(tmp < 0) 
    { 
      // 当send收到信号时,可以继续写,但这里返回-1. 
      if(errno == EINTR) 
        return -1; 

      // 当socket是非阻塞时,如返回此错误,表示写缓冲队列已满, 
      // 在这里做延时后再重试. 
      if(errno == EAGAIN) 
      { 
        usleep(1000); 
        continue; 
      } 

      return -1; 
    } 

    if((size_t)tmp == total) 
      return buflen; 

    total -= tmp; 
    p += tmp; 
  } 

  return tmp; 
} 


epoll有两种模式,Edge Triggered(简称ET) 和 Level Triggered(简称LT).在采用这两种模式时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ET模式,那么仅当状态发生变化时才会通知,而采用LT模式类似于原来的select/poll操作,只要还有没有处理的事件就会一直通知.
以代码来说明问题:
首先给出server的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每次accept的连接,加入可读集的时候采用的都是ET模式,而且接收缓冲区是5字节的,也就是每次只接收5字节的数据: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ys/epoll.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errno.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LINE 5
#define OPEN_MAX 100
#define LISTENQ 20
#define SERV_PORT 5000
#define INFTIM 1000

void setnonblocking(int sock)
{
    int opts;
    opts=fcntl(sock,F_GETFL);
    if(opts<0)
    {
        perror("fcntl(sock,GETFL)");
        exit(1);
    }
    opts = opts|O_NONBLOCK;
    if(fcntl(sock,F_SETFL,opts)<0)
    {
        perror("fcntl(sock,SETFL,opts)");
        exit(1);
    }   
}

int main()
{
    int i, maxi, listenfd, connfd, sockfd,epfd,nfds;
    ssize_t n;
    char line[MAXLINE];
    socklen_t clilen;
    //声明epoll_event结构体的变量,ev用于注册事件,数组用于回传要处理的事件
    struct epoll_event ev,events[20];
    //生成用于处理accept的epoll专用的文件描述符
    epfd=epoll_create(256);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addr;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listen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把socket设置为非阻塞方式
    //setnonblocking(listenfd);
    //设置与要处理的事件相关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listenfd;
    //设置要处理的事件类型
    ev.events=EPOLLIN|EPOLLET;
    //ev.events=EPOLLIN;
    //注册epoll事件
    epoll_ctl(epfd,EPOLL_CTL_ADD,listenfd,&ev);
    bzero(&serveraddr, sizeof(serveraddr));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char *local_addr="127.0.0.1";
    inet_aton(local_addr,&(serveraddr.sin_addr));//htons(SERV_PORT);
    serveraddr.sin_port=htons(SERV_PORT);
    bind(listenfd,(sockaddr *)&serveraddr, sizeof(serveraddr));
    listen(listenfd, LISTENQ);
    maxi = 0;
    for ( ; ; ) {
        //等待epoll事件的发生
        nfds=epoll_wait(epfd,events,20,500);
        //处理所发生的所有事件     
        for(i=0;i<nfds;++i)
        {
            if(events[i].data.fd==listenfd)
            {
                connfd = accept(listenfd,(sockaddr *)&clientaddr, &clilen);
                if(connfd<0){
                    perror("connfd<0");
                    exit(1);
                }
                //setnonblocking(connfd);
                char *str = inet_ntoa(clientaddr.sin_addr);
                cout << "accapt a connection from " << str << endl;
                //设置用于读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connfd;
                //设置用于注测的读操作事件
                ev.events=EPOLLIN|EPOLLET;
                //ev.events=EPOLLIN;
                //注册ev
                epoll_ctl(epfd,EPOLL_CTL_ADD,connfd,&ev);
            }
            else if(events[i].events&EPOLLIN)
            {
                cout << "EPOLLIN" << endl;
                if ( (sockfd = events[i].data.fd) < 0) 
                    continue;
                if ( (n = read(sockfd, line, MAXLINE)) < 0) {
                    if (errno == ECONNRESET) {
                        close(sockfd);
                        events[i].data.fd = -1;
                    } else
                        std::cout<<"readline error"<<std::endl;
                } else if (n == 0) {
                    close(sockfd);
                    events[i].data.fd = -1;
                }
                line[n] = '\0';
                cout << "read " << line << endl;
                //设置用于写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sockfd;
                //设置用于注测的写操作事件
                ev.events=EPOLLOUT|EPOLLET;
                //修改sockfd上要处理的事件为EPOLLOUT
                //epoll_ctl(epfd,EPOLL_CTL_MOD,sockfd,&ev);
            }
            else if(events[i].events&EPOLLOUT)
            {   
                sockfd = events[i].data.fd;
                write(sockfd, line, n);
                //设置用于读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sockfd;
                //设置用于注测的读操作事件
                ev.events=EPOLLIN|EPOLLET;
                //修改sockfd上要处理的事件为EPOLIN
                epoll_ctl(epfd,EPOLL_CTL_MOD,sockfd,&ev);
            }
        }
    }
    return 0;
}

下面给出测试所用的Perl写的client端,在client中发送10字节的数据,同时让client在发送完数据之后进入死循环, 也就是在发送完之后连接的状态不发生改变--既不再发送数据, 也不关闭连接,这样才能观察出server的状态:
#!/usr/bin/perl 
use IO::Socket; 
my $host = "127.0.0.1"; 
my $port = 5000; 
my $socket = IO::Socket::INET->new("$host:$port") or die "create socket error $@"; 
my $msg_out = "1234567890"; 
print $socket $msg_out; 
print "now send over, go to sleep\n"; 
while (1) 
{ 
    sleep(1); 
} 

运行server和client发现,server仅仅读取了5字节的数据,而client其实发送了10字节的数据,也就是说,server仅当第一次监听到了EPOLLIN事件,由于没有读取完数据,而且采用的是ET模式,状态在此之后不发生变化,因此server再也接收不到EPOLLIN事件了.
如果我们把client改为这样:
#!/usr/bin/perl 
use IO::Socket; 
my $host = "127.0.0.1"; 
my $port = 5000; 
my $socket = IO::Socket::INET->new("$host:$port") or die "create socket error $@"; 
my $msg_out = "1234567890"; 
print $socket $msg_out; 
print "now send over, go to sleep\n"; 
sleep(5); 
print "5 second gonesend another line\n"; 
print $socket $msg_out; 
while (1) 
{ 
    sleep(1); 
} 

可以发现,在server接收完5字节的数据之后一直监听不到client的事件,而当client休眠5秒之后重新发送数据,server再次监听到了变化,只不过因为只是读取了5个字节,仍然有10个字节的数据(client第二次发送的数据)没有接收完.
如果上面的实验中,对accept的socket都采用的是LT模式,那么只要还有数据留在buffer中,server就会继续得到通知,读者可以自行改动代码进行实验.
基于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ET模式仅当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才获得通知,这里所谓的状态的变化并不包括缓冲区中还有未处理的数据,也就是说,如果要采用ET模式,需要一直read/write直到出错为止,很多人反映为什么采用ET模式只接收了一部分数据就再也得不到通知了,大多因为这样;而LT模式是只要有数据没有处理就会一直通知下去的.
补充说明一下这里一直强调的"状态变化"是什么:
1)对于监听可读事件时,如果是socket是监听socket,那么当有新的主动连接到来为状态发生变化;对一般的socket而言,协议栈中相应的缓 冲区有新的数据为状态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在一个时间同时接收了N个连接(N>1),但是监听socket只accept了一个连接,那么其它未 accept的连接将不会在ET模式下给监听socket发出通知,此时状态不发生变化;对于一般的socket,就如例子中而言,如果对应的缓冲区本身 已经有了N字节的数据,而只取出了小于N字节的数据,那么残存的数据不会造成状态发生变化.
2)对于监听可写事件时,同理可推,不再详述.
而不论是监听可读还是可写,对方关闭socket连接都将造成状态发生变化,比如在例子中,如果强行中断client脚本,也就是主动中断了socket连接,那么都将造成server端发生状态的变化,从而server得到通知,将已经在本方缓冲区中的数据读出.
把前面的描述可以总结如下:仅当对方的动作(发出数据,关闭连接等)造成的事件才能导致状态发生变化,而本方协议栈中已经处理的事件(包括接收了对方的数 据,接收了对方的主动连接请求)并不是造成状态发生变化的必要条件,状态变化一定是对方造成的.所以在ET模式下的,必须一直处理到出错或者完全处理完 毕,才能进行下一个动作,否则可能会发生错误.
另外,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阐述一些基本的网络编程概念.首先,连接的两端中,一端发送成功并不代表着对方上层应用程序接收成功, 就拿上面的client测试程序来说,10字节的数据已经发送成功,但是上层的server并没有调用read读取数据,因此发送成功仅仅说明了数据被对方的协议栈接收存放在了相应的buffer中,而上层的应用程序是否接收了这部分数据不得而知;同样的,读取数据时也只代表着本方协议栈的对应buffer中有数据可读,而此时时候在对端是否在发送数据也不得而知.
epoll为什么这么快

epoll是多路复用IO(I/O Multiplexing)中的一种方式,但是仅用于linux2.6以上内核,在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需要多路复用IO.
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
假设你在大学中读书,要等待一个朋友来访,而这个朋友只知道你在A号楼,但是不知道你具体住在哪里,于是你们约好了在A号楼门口见面.
如果你使用的阻塞IO模型来处理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只能一直守候在A号楼门口等待朋友的到来,在这段时间里你不能做别的事情,不难知道,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
现在时代变化了,开始使用多路复用IO模型来处理这个问题.你告诉你的朋友来了A号楼找楼管大妈,让她告诉你该怎么走.这里的楼管大妈扮演的就是多路复用IO的角色.
进一步解释select和epoll模型的差异.
select版大妈做的是如下的事情:比如同学甲的朋友来了,select版大妈比较笨,她带着朋友挨个房间进行查询谁是同学甲,你等的朋友来了,于是在实际的代码中,select版大妈做的是以下的事情:
int n = select(&readset,NULL,NULL,100); 
for (int i = 0; n > 0; ++i) 
{ 
   if (FD_ISSET(fdarray[i], &readset)) 
   { 
      do_something(fdarray[i]); 
      --n; 
   }
} 

epoll版大妈就比较先进了,她记下了同学甲的信息,比如说他的房间号,那么等同学甲的朋友到来时,只需要告诉该朋友同学甲在哪个房间即可,不用自己亲自带着人满大楼的找人了.于是epoll版大妈做的事情可以用如下的代码表示:
n=epoll_wait(epfd,events,20,500); 
for(i=0;i<n;++i) 
{ 
    do_something(events[n]); 
} 
在epoll中,关键的数据结构epoll_event定义如下: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 
     void *ptr; 
     int fd; 
     __uint32_t u32; 
     __uint64_t u64; 
} epoll_data_t;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 
};

可以看到,epoll_data是一个union结构体,它就是epoll版大妈用于保存同学信息的结构体,它可以保存很多类型的信息:fd,指针,等等.有了这个结构体,epoll大妈可以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定位到同学甲.
别小看了这些效率的提高,在一个大规模并发的服务器中,轮询IO是最耗时间的操作之一.再回到那个例子中,如果每到来一个朋友楼管大妈都要全楼的查询同学,那么处理的效率必然就低下了,过不久楼底就有不少的人了.
对比最早给出的阻塞IO的处理模型, 可以看到采用了多路复用IO之后, 程序可以自由的进行自己除了IO操作之外的工作, 只有到IO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由多路复用IO进行通知, 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操作, 而不用一直阻塞等待IO状态发生变化了.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epoll比select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用空间换时间思想的具体应用.

多进程服务器中,epoll的创建应该在创建子进程之后

看我的测试代码,似乎应该是在创建子进程之后创建epoll的fd,否则程序将会有问题,试将代码中两个CreateWorker函数的调用位置分别调用,一个在创建epoll fd之前,一个在之后,在调用在创建之前的代码会出问题,在我的机器上(linux内核2.6.26)表现的症状就是所有进程的epoll_wait函数返回0, 而客户端似乎被阻塞了:
服务器端: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ys/epoll.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errno.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wait.h>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LINE 5
#define OPEN_MAX 100
#define LISTENQ 20
#define SERV_PORT 5000
#define INFTIM 1000

typedef struct task_t
{
    int fd;
    char buffer[100];
    int n;
}task_t;

int CreateWorker(int nWorker)
{
    if (0 < nWorker)
    {
        bool bIsChild;
        pid_t nPid;

        while (!bIsChild)
        {
            if (0 < nWorker)
            {
                nPid = ::fork();
                if (nPid > 0)
                {
                    bIsChild = false;
                    --nWorker;
                }
                else if (0 == nPid)
                {
                    bIsChild = true;
                    printf("create worker %d success!\n", ::getpid());
                }
                else
                {
                    printf("fork error: %s\n", ::strerror(errno));
                    return -1;
                }
            }
            else 
            {
                int nStatus;
                if (-1 == ::wait(&nStatus))
                {
                    ++nWorker;
                }
            }
        }
    }

    return 0;
}

void setnonblocking(int sock)
{
    int opts;
    opts=fcntl(sock,F_GETFL);
    if(opts<0)
    {
        perror("fcntl(sock,GETFL)");
        exit(1);
    }
    opts = opts|O_NONBLOCK;
    if(fcntl(sock,F_SETFL,opts)<0)
    {
        perror("fcntl(sock,SETFL,opts)");
        exit(1);
    }   
}

int main()
{
    int i, maxi, listenfd, connfd, sockfd,epfd,nfds;
    ssize_t n;
    char line[MAXLINE];
    socklen_t clilen;
    struct epoll_event ev,events[20];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addr;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listen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bzero(&serveraddr, sizeof(serveraddr));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char *local_addr="127.0.0.1";
    inet_aton(local_addr,&(serveraddr.sin_addr));//htons(SERV_PORT);
    serveraddr.sin_port=htons(SERV_PORT);
      // 地址重用
    int nOptVal = 1;
    socklen_t nOptLen = sizeof(int);
    if (-1 == ::setsockopt(listenf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nOptVal, nOptLen))
    {
        return -1;
    }    
    setnonblocking(listenfd);
    bind(listenfd,(sockaddr *)&serveraddr, sizeof(serveraddr));
    listen(listenfd, LISTENQ);    
    
    CreateWorker(5);
    
    //把socket设置为非阻塞方式
    
    //生成用于处理accept的epoll专用的文件描述符
    epfd=epoll_create(256);    
    //设置与要处理的事件相关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fd=listenfd;
    //设置要处理的事件类型
    ev.events=EPOLLIN|EPOLLET;
    //ev.events=EPOLLIN;
    //注册epoll事件
    epoll_ctl(epfd,EPOLL_CTL_ADD,listenfd,&ev);
 
     //CreateWorker(5);
     
    maxi = 0;
    
    task_t task; 
    task_t *ptask;
    while(true) 
    {
        //等待epoll事件的发生
        nfds=epoll_wait(epfd,events,20,500);
        //处理所发生的所有事件     
        for(i=0;i<nfds;++i)
        {
            if(events[i].data.fd==listenfd)
            {                
                connfd = accept(listenfd,NULL, NULL);
                if(connfd<0){                    
                    printf("connfd<0, listenfd = %d\n", listenfd);
                    printf("error = %s\n", strerror(errno));
                    exit(1);
                }
                setnonblocking(connfd);
               
                //设置用于读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memset(&task, 0, sizeof(task));
                task.fd = connfd;
                ev.data.ptr = &task;
                //设置用于注册的读操作事件
                ev.events=EPOLLIN|EPOLLET;
                //ev.events=EPOLLIN;
                //注册ev
                epoll_ctl(epfd,EPOLL_CTL_ADD,connfd,&ev);
            }
            else if(events[i].events&EPOLLIN)
            {
                cout << "EPOLLIN" << endl;
                ptask = (task_t*)events[i].data.ptr;
                sockfd = ptask->fd;
                
                if ( (ptask->n = read(sockfd, ptask->buffer, 100)) < 0) {
                    if (errno == ECONNRESET) {
                        close(sockfd);
                        events[i].data.ptr = NULL;
                    } else
                        std::cout<<"readline error"<<std::endl;
                } else if (ptask->n == 0) {
                    close(sockfd);
                    events[i].data.ptr = NULL;
                }
                ptask->buffer[ptask->n] = '\0';
                cout << "read " << ptask->buffer << endl;
                
                //设置用于写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ptr = ptask;
                //设置用于注测的写操作事件
                ev.events=EPOLLOUT|EPOLLET;
                                
                //修改sockfd上要处理的事件为EPOLLOUT
                epoll_ctl(epfd,EPOLL_CTL_MOD,sockfd,&ev);
            }
            else if(events[i].events&EPOLLOUT)
            {   
                cout << "EPOLLOUT" << endl;
                ptask = (task_t*)events[i].data.ptr;
                sockfd = ptask->fd;
                
                write(sockfd, ptask->buffer, ptask->n);
                
                //设置用于读操作的文件描述符              
                ev.data.ptr = ptask;
                
                //修改sockfd上要处理的事件为EPOLIN
                epoll_ctl(epfd,EPOLL_CTL_DEL,sockfd,&ev);
                cout << "write " << ptask->buffer;
                memset(ptask, 0, sizeof(*ptask));
                close(sockfd);
            }
        }
    }
    return 0;
}

测试客户端:
#!/usr/bin/perl

use strict;
use Socket;
use IO::Handle;

sub echoclient
{
    my $host = "127.0.0.1";
    my $port = 5000;

    my $protocol = getprotobyname("TCP");
    $host = inet_aton($host);

    socket(SOCK, AF_INET, SOCK_STREAM, $protocol) or die "socket() failed: $!";

    my $dest_addr = sockaddr_in($port, $host);
    connect(SOCK, $dest_addr) or die "connect() failed: $!";

    SOCK->autoflush(1);

    my $msg_out = "hello world\n";
    print "out = ", $msg_out;
    print SOCK $msg_out;
    my $msg_in = <SOCK>;
    print "in = ", $msg_in;

    close SOCK;
}

#&echoclient;
#exit(0);

for (my $i = 0; $i < 9999; $i++)
{
    echoclient;
}
我查看了lighttpd的实现,也是在创建完子进程之后才创建的epoll的fd.
请问谁知道哪里有讲解这个的文档?
假如fd1是由A进程加入epfd的,而且用的是ET模式,那么加入通知的是进程B,显然B进程不会对fd1进行处理,所以以后fd1的事件再不会通知,所以 经过几次循环之后,所有的fd都没有事件通知了,所以epoll_wait在timeout之后就返回0了。而在客户端的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被阻塞。
也就是说, 这是一种发生在epoll fd上面的类似于"惊群"的现象.
对于linux socket与epoll配合相关的一些心得记录

没有多少高深的东西,全当记录,虽然简单,但是没有做过测试还是挺容易让人糊涂的

     int nRecvBuf=32*1024;//设置为32K
setsockopt(s,SOL_SOCKET,SO_RCVBUF,(const char*)&nRecvBuf,sizeof(int));
1、通过上面语句可以简单设置缓冲区大小,测试证明:跟epoll结合的时候只有当单次发送的数据全被从缓冲区读完毕之后才会再次被触发,多次发送数据如果没有读取完毕当缓冲区未满的时候数据不会丢失,会累加到后面。
2、 如果缓冲区未满,同一连接多次发送数据会多次收到EPOLLIN事件。
单次发送数据>socket缓冲区大小的数据数据会被阻塞分次发送,所以循环接收可以用ENLIGE错误判断。
   3、如果缓冲区满,新发送的数据不会触发epoll事件(也无异常),每次recv都会为缓冲区腾出空间,只有当缓冲区空闲大小能够再次接收数据epollIN事件可以再次被触发
接收时接收大小为0表示客户端断开(不可能有0数据包触发EPOLLIN),-1表示异常,针对errorno进行判断可以确定是合理异常还是需要终止的异常,>0而不等于缓冲区大小表示单次发送结束。
   4、 如果中途临时调整接收缓存区大小,并且在上一次中数据没有完全接收到用户空间,数据不会丢失,会累加在一起

所以总结起来,系统对于数据的完整性还是做了相当的保正,至于稳定性没有作更深一步的测试

   新增加:
   5、如果主accept监听的soctet fd也设置为非阻塞,那么单纯靠epoll事件来驱动的服务器模型会存在问题,并发压力下发现,每次accept只从系统中取得第一个,所以如果恰冯多个连接同时触发server fd的EPOLLIN事件,在返回的event数组中体现不出来,会出现丢失事件的现象,所以当用ab等工具简单的压载就会发现每次都会有最后几条信息得不到处理,原因就在于此,我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将server fd的监听去掉,用一个线程阻塞监听,accept成功就处理检测client fd,然后在主线程循环监听client事件,这样epoll在边缘模式下出错的概率就小,测试表明效果明显
6、对于SIG部分信号还是要做屏蔽处理,不然对方socket中断等正常事件都会引起整个服务的退出
7、sendfile(fd, f->SL->sendBuffer.inFd, (off_t *)&f->SL->sendBuffer.offset, size_need);注意sendfile函数的地三个变量是传送地址,偏移量会自动增加,不需要手动再次增加,否则就会出现文件传送丢失现象
8、单线程epoll驱动模型误解:以前我一直认为单线程是无法处理web服务器这样的有严重网络延迟的服务,但nginx等优秀服务器都是机遇事件驱动模型,开始我在些的时候也是担心这些问题,后来测试发现,当client socket设为非阻塞模式的时候,从读取数据到解析http协议,到发送数据均在epoll的驱动下速度非常快,没有必要采用多线程,我的单核cpu (奔三)就可以达到10000page/second,这在公网上是远远无法达到的一个数字(网络延迟更为严重),所以单线程的数据处理能力已经很高了,就不需要多线程了,所不同的是你在架构服务器的时候需要将所有阻塞的部分拆分开来,当epoll通知你可以读取的时候,实际上部分数据已经到了 socket缓冲区,你所读取用的事件是将数据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同理,写也是一样的,所以epoll重要的地方就是将这两个延时的部分做了类似的异步处理,如果不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业务,那单线程足以满足1000M网卡的最高要求,这才是单线程的意义。
    我以前构建的web服务器就没有理解epoll,采用epoll的边缘触发之后怕事件丢失,或者单线程处理阻塞,所以自己用多线程构建了一个任务调度器,所有收到的事件统统压进任无调度器中,然后多任务处理,我还将read和write分别用两个调度器处理,并打算如果中间需要特殊的耗时的处理就增加一套调度器,用少量线程+epoll的方法来题高性能,后来发现read和write部分调度器是多余的,epoll本来就是一个事件调度器,在后面再次缓存事件分部处理还不如将epoll设为水平模式,所以多此一举,但是这个调度起还是有用处的
   上面讲到如果中间有耗时的工作,比如数据库读写,外部资源请求(文件,socket)等这些操作就不能阻塞在主线程里面,所以我设计的这个任务调度器就有用了,在epoll能处理的事件驱动部分就借用epoll的,中间部分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用函数指针达到面相对象语言中的“委托”的作用,就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将任务(fd标识)加入调度器,让多线程循环执行,如果中间再次遇到阻塞就会再次加入自定义的阻塞器,检测完成就加入再次存入调度器,这样就可以将多种复杂的任务划分开来,相当于在处理的中间环节在自己购置一个类似于epoll的事件驱动器
    9、多系统兼容:我现在倒是觉得与其构建一个多操作系统都支持的服务器不如构建特定系统的,如果想迁移再次改动,因为一旦兼顾到多个系统的化会大大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并且不能最优性能,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独有的优化选项,所以我觉得迁移的工作量远远小于兼顾的工作量
10模块化编程,虽然用c还是要讲求一些模块化的设计的,我现在才发现几乎面相对想的语言所能实现的所有高级特性在c里面几乎都有对应的解决办法(暂时发现除了操作符重载),所有学过高级面相对象的语言的朋友不放把模式用c来实现,也是一种乐趣,便于维护和自己阅读
   11、养成注释的好习惯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C语言实现基于TCP的epoll并发员工管理系统源码+sqlite3数据库毕业设计

    员工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管理员模式和普通用户两种登陆模式,能够将用户操作的数据保存到 sqlite3数据库中管理员模式支持增删改查历史记录普通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信息以及查询自 己的信息,通过epoll实现TCP服务器并发...

    chensongpoixs.github.io:陈松的技术博客

    Welcome to GitHub Pages 一, 博客使用 /_post/ --- layout: post title: 网络协议详解 subtitle: ARP协议,DNS协议,IP协议,TCP协议,IP路由和TCP状态转换图 ...subtitle: epoll的两种模式-LT模式和高速度

    百度地图毕业设计源码-Interview-Experience:面试经历

    4、epoll两种触发模式 5、Linux多线程并发机制 6、Linux有哪些锁 7、shell脚本懂吗,awk,cd 8、纯虚函数概念 9、内存泄漏从编程上怎么避免(智能指针) 10、编程,找到第一个只出现一次的字符 11、编程,树的层序...

    Linux IO的水平触发和边缘触发的区别

     在linux的IO多路复用中有水平触发,边缘触发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如下:  水平触发:如果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可以非阻塞的执行IO操作了,此时会触发通知.允许在任意时刻重复检测IO的状态.select,poll就属于水平...

    高并发Nginx+lua是如何抗住的

    提到高并发或者抗压力,有这种高qps经验的同学第一反应大都是Nginx+lua+Redis,网上也满天非那种高并发架构方案大都是这种,但是Nginx+lua来...然后来看一下Nginx的工作模型:nginx工作模型有两种实现方式:单工作进程

    C++异步网络IO库,仿java的mina实现

    编译,提供两种编译模式,windows的cygwin环境,还有linux环境。不用配置,直接make即可。 先编译core工程,在core工程下直接执行make指令 然后编译tools 工程 , 在工程下直接执行 make 指令 开发环境 eclipse ...

    Linux高性能服务器编程

    8.1 服务器模型 8.1.1 CS模型 8.1.2 P2P模型 8.2 服务器编程框架 8.3 IO模型 8.4 两种高效的事件处理模式 8.4.1 Reactor模式 8.4.2 Proactor模式 8.4.3 模拟Proactor模式 8.5 两种高效的并发模式 ...

    Redis中事件驱动模型示例详解

    Redis 是一个事件驱动的内存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处理两种类型的事件。 文件事件 时间事件 下面就会介绍这两种事件的实现原理。 文件事件 Redis 服务器通过 socket 实现与客户端(或其他redis服务器)的交互,文件...

    快速可靠网络传输协议KCP.zip

    KCP有正常模式和快速模式两种,通过以下策略 达到提高流速的结果: RTO翻倍vs不翻倍: TCP超时计算是RTOx2,这样连续丢三次包就变成RTOx8了,十分恐怖,而KCP启动快速 模式后不x2,只是x1.5(实验证明1.5这个...

    python入门到高级全栈工程师培训 第3期 附课件代码

    03 文件归档与两种压缩方式 04 vim编辑器 05 系统启动流程 06 grub加密 07 bios加密 08 top命令 09 free命令 10 进程管理 第6章 01 上节课复习 02 磁盘分区 03 文件系统与挂载 04 挂载信息讲解 05 磁盘用满的两种...

    Linux多线程服务端编程:使用muduo C++网络库

    《Linux多线程服务端编程:使用muduo C++网络库》主要讲述采用现代C++在x86-64 Linux上编写多线程TCP网络服务程序的主流常规技术,重点讲解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多线程服务器的编程模型,即one loop per thread。...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